近年來,國內電商市場飽和,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開發海外市場。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1.1%。“跨境”本身所代表的時空距離與“電商”所要求的高時效性之間相悖。所以,倉儲區域化,也就是海外倉成為發展主流。
亞馬遜限倉、運費上漲、封號各種事件不停歇......依賴于亞馬遜平臺的賣家、服務商衍生出來的海外倉需求暴漲。
商務部相關資料顯示,當前中國企業跨境電商海外倉數量超過1800個,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一倉難求,基本上開一個就爆滿一個“的現象。由此可見海外倉需求有多大,這無疑給更多賣家、物流服務商提供一個新的物流運輸方案。

盡管目前海外倉數據多面積大,但第三方海外倉相關的服務供給并無法完全滿足賣家的需要。
那么第三方海外倉井噴式的出現會是曇花一現么?目前其供給端處于初始階段,而海外倉的一般都需要經歷這么幾個過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數字化和規模化。目前海外倉仍處在第一步——標準化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想要搭建一個海外倉,服務商和賣家要資金實力雄厚,以跨境賣家為例,年收入至少達到10-15億元才有能力去運營一個海外倉,而目前年收入過十億元的賣家少之又少。正常情況下,投資成本大概在1000萬元/萬平方米,接下來還有系統、技術、人才等問題,這些都使得海外倉的搭建成本居高不下。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倉庫系統,拋開倉庫建設的一些硬性要求,選擇一套合適的海外倉管理系統(WMS)也是很多海外倉服務商重點考量的點。這點上,一般就只有兩個選擇:自研海外倉系統或者是采購第三方海外倉系統;
很多第三方海外倉系統初期用起來感覺還不錯,但是隨著業務擴大可能就不太能滿足自身的發展。而自研系統則能夠靈活地根據自身業務來量身定制,以適配自己獨特的業務場景,同時也能跟公司業務一同成長。
技術、人才壁壘:海外倉有一定的技術壁壘,需要由專業人士來運營維護。例如,第一要務的選址,就需要考慮當地市場的消費能力、人口分布、交通物流條件、品類需求、相關法律法規等等多種因素。
整體來看,這些被短期需求催生出來的海外倉,生存能力很有限,繼續運營的風險也更大。比如很多貨物進來之后把倉庫堆死,庫存周轉率低就很難賺錢,甚至會虧錢。
面對目前如此魔幻、動蕩的市場環境,各家公司還是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謹慎布局海外倉。
有實力的公司或許可以求助嗅覺敏感的資本,最好按照產業發展的周期規律去做,不可被資本左右。目前,很多海外倉已經在試水供應鏈金融服務,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但資本來源主要是自有。
總之,對于賣家來說,第三方海外倉目前不是大多數賣家的首選,還是要依賴平臺設置的倉庫,只能作為備選,自建海外倉更適合那些年收入過10億的賣家;對于貨代來說,依據自身實力,長期布局海外倉更實在。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亞馬遜限倉、運費上漲、封號各種事件不停歇......依賴于亞馬遜平臺的賣家、服務商衍生出來的海外倉需求暴漲。
商務部相關資料顯示,當前中國企業跨境電商海外倉數量超過1800個,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一倉難求,基本上開一個就爆滿一個“的現象。由此可見海外倉需求有多大,這無疑給更多賣家、物流服務商提供一個新的物流運輸方案。

盡管目前海外倉數據多面積大,但第三方海外倉相關的服務供給并無法完全滿足賣家的需要。
那么第三方海外倉井噴式的出現會是曇花一現么?目前其供給端處于初始階段,而海外倉的一般都需要經歷這么幾個過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數字化和規模化。目前海外倉仍處在第一步——標準化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想要搭建一個海外倉,服務商和賣家要資金實力雄厚,以跨境賣家為例,年收入至少達到10-15億元才有能力去運營一個海外倉,而目前年收入過十億元的賣家少之又少。正常情況下,投資成本大概在1000萬元/萬平方米,接下來還有系統、技術、人才等問題,這些都使得海外倉的搭建成本居高不下。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倉庫系統,拋開倉庫建設的一些硬性要求,選擇一套合適的海外倉管理系統(WMS)也是很多海外倉服務商重點考量的點。這點上,一般就只有兩個選擇:自研海外倉系統或者是采購第三方海外倉系統;
很多第三方海外倉系統初期用起來感覺還不錯,但是隨著業務擴大可能就不太能滿足自身的發展。而自研系統則能夠靈活地根據自身業務來量身定制,以適配自己獨特的業務場景,同時也能跟公司業務一同成長。
技術、人才壁壘:海外倉有一定的技術壁壘,需要由專業人士來運營維護。例如,第一要務的選址,就需要考慮當地市場的消費能力、人口分布、交通物流條件、品類需求、相關法律法規等等多種因素。
整體來看,這些被短期需求催生出來的海外倉,生存能力很有限,繼續運營的風險也更大。比如很多貨物進來之后把倉庫堆死,庫存周轉率低就很難賺錢,甚至會虧錢。
面對目前如此魔幻、動蕩的市場環境,各家公司還是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謹慎布局海外倉。
有實力的公司或許可以求助嗅覺敏感的資本,最好按照產業發展的周期規律去做,不可被資本左右。目前,很多海外倉已經在試水供應鏈金融服務,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但資本來源主要是自有。
總之,對于賣家來說,第三方海外倉目前不是大多數賣家的首選,還是要依賴平臺設置的倉庫,只能作為備選,自建海外倉更適合那些年收入過10億的賣家;對于貨代來說,依據自身實力,長期布局海外倉更實在。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