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美貿易仍然緊密交織,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集裝箱進口貨物來自中國,而中國有超過六分之一的貿易出口值流向美國。但種種跡象表明,中美貿易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脫鉤”。近幾個月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下降速度快于進口總量的下降速度。自從疫情席卷全球,其他亞洲國家正逐漸從中國手中奪走美國的市場份額,且該趨勢還在持續。

來自中國的進口量不斷下跌
據加拿大咨詢公司Descartes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的集裝箱進口與9月份持平(增長0.2%)。但從中國的進口量環比下降5.5%,減少了45,071個標準箱。中國出口的下降被來自泰國、韓國、臺灣地區、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增長完全抵消。
Descartes 9月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總額較8月份下降12%。從中國的進口總量更是呈現暴跌趨勢:下降18%,即83,396個標準箱。
要知道,8月份來自中國的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量的40%,2月份更是達到了42%。但上個月,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降至35%。

Descartes工業和服務執行副總裁Chris Jones表示:“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早些時候)備受關注的疫情封鎖期間,仍有大量貨物從中國出口。”
不過,一些大型零售商和其他經營者表示,他們開始逐漸減少從中國的采購量并尋找新的可替代來源。
中國貨物預訂量同樣下跌
據FreightWaves SONAR的數據顯示,中國至美國貨物的預訂比整體入境預訂的放緩幅度更大。
整個2021年,中國的預訂量指數明顯高于所有出口目的地的指數。但今年三月以來,由于中美預訂指數的下降速度明顯增大,這一差距已經縮小,現在幾乎消失了。

藍線:截至出發日期的中國至美國預訂量
綠線:所有流向美國的預訂量
這兩個指數本月均跌破100點(100是指2019年1月的預訂量)。意味著12月和2023年初,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抵達美國港口的貨運量疲軟。
中國貨物出口量意外下跌
11月7日,中國政府公布的10月份出口數據遠低于預期。
出口額比9月下降7.5%,同比下降0.3%。而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經濟將同比增長4%。
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4%,降幅遠遠大于出口總額。

其他亞洲國家搶占市場份額
中國出口數據和Descarte進口數據均表明,近期的下滑趨勢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不是。從美國人口普查局關于美國進口噸數的統計數據指標,也可以看出多年來逐漸呈現的變動趨勢。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幾年里,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遠遠高于從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2009-2018年,前9個月從中國進口的平均貨物噸位比從其他所有亞洲國家進口的平均噸位加起來還要高出47%。
但2019年,從中國的進口量只增加了12%。2020-2021年疫情期間,中國進口量幾乎與其他國家持平。今年前9個月,情況發生了逆轉: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噸位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下降了6%。

2016-2018年,中國平均占美國進口貨物噸位的36%,其他亞洲國家僅占25%。2019年,中國的月平均份額下降到31%,而亞洲其他國家的份額上升到29%。在2020-2021年,兩者的比例開始齊平,各占30%。
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份額保持在30%,其他亞洲國家則以32%的份額躍居首位。

進口公噸百分比
為未來做準備
“這樣的趨勢并不奇怪,早在2022年之前就開始了。”標普全球(S&P Global)運輸咨詢主管Paul Bingham上個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發生的事件顯然增加了這一戰略的緊迫性和關注度——企業至少需要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即使它們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這一市場。”
中國褐皮書首席執行官Leland Miller在本月的FreightWaves F3活動上表示,“你會看到某些行業變得非常敏感——比如科技和制藥。由于國家安全問題,這些地區的供應鏈必須撤出中國。它們將在未來幾個月、幾個季度或幾年里逐漸撤離中國市場。”
智皓國際專注跨境物流13年,希望智皓帶來的這些知識信息能給到您幫助。
以上內容來自于互聯網,智皓國際整理倘若有侵權請聯系移除

來自中國的進口量不斷下跌
據加拿大咨詢公司Descartes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的集裝箱進口與9月份持平(增長0.2%)。但從中國的進口量環比下降5.5%,減少了45,071個標準箱。中國出口的下降被來自泰國、韓國、臺灣地區、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增長完全抵消。
Descartes 9月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總額較8月份下降12%。從中國的進口總量更是呈現暴跌趨勢:下降18%,即83,396個標準箱。
要知道,8月份來自中國的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量的40%,2月份更是達到了42%。但上個月,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降至35%。

Descartes工業和服務執行副總裁Chris Jones表示:“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早些時候)備受關注的疫情封鎖期間,仍有大量貨物從中國出口。”
不過,一些大型零售商和其他經營者表示,他們開始逐漸減少從中國的采購量并尋找新的可替代來源。
中國貨物預訂量同樣下跌
據FreightWaves SONAR的數據顯示,中國至美國貨物的預訂比整體入境預訂的放緩幅度更大。
整個2021年,中國的預訂量指數明顯高于所有出口目的地的指數。但今年三月以來,由于中美預訂指數的下降速度明顯增大,這一差距已經縮小,現在幾乎消失了。

藍線:截至出發日期的中國至美國預訂量
綠線:所有流向美國的預訂量
這兩個指數本月均跌破100點(100是指2019年1月的預訂量)。意味著12月和2023年初,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抵達美國港口的貨運量疲軟。
中國貨物出口量意外下跌
11月7日,中國政府公布的10月份出口數據遠低于預期。
出口額比9月下降7.5%,同比下降0.3%。而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經濟將同比增長4%。
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4%,降幅遠遠大于出口總額。

其他亞洲國家搶占市場份額
中國出口數據和Descarte進口數據均表明,近期的下滑趨勢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不是。從美國人口普查局關于美國進口噸數的統計數據指標,也可以看出多年來逐漸呈現的變動趨勢。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幾年里,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遠遠高于從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2009-2018年,前9個月從中國進口的平均貨物噸位比從其他所有亞洲國家進口的平均噸位加起來還要高出47%。
但2019年,從中國的進口量只增加了12%。2020-2021年疫情期間,中國進口量幾乎與其他國家持平。今年前9個月,情況發生了逆轉: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噸位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下降了6%。

2016-2018年,中國平均占美國進口貨物噸位的36%,其他亞洲國家僅占25%。2019年,中國的月平均份額下降到31%,而亞洲其他國家的份額上升到29%。在2020-2021年,兩者的比例開始齊平,各占30%。
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份額保持在30%,其他亞洲國家則以32%的份額躍居首位。

進口公噸百分比
為未來做準備
“這樣的趨勢并不奇怪,早在2022年之前就開始了。”標普全球(S&P Global)運輸咨詢主管Paul Bingham上個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發生的事件顯然增加了這一戰略的緊迫性和關注度——企業至少需要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即使它們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這一市場。”
中國褐皮書首席執行官Leland Miller在本月的FreightWaves F3活動上表示,“你會看到某些行業變得非常敏感——比如科技和制藥。由于國家安全問題,這些地區的供應鏈必須撤出中國。它們將在未來幾個月、幾個季度或幾年里逐漸撤離中國市場。”
智皓國際專注跨境物流13年,希望智皓帶來的這些知識信息能給到您幫助。
以上內容來自于互聯網,智皓國際整理倘若有侵權請聯系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