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回答“國際空運出口是先送貨進倉還是先報關”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

什么是海關監管倉?海關監管倉是干嘛用的?
海關監管倉就是海關監管的倉庫,這類倉庫為什么要受到海關的監管?因為這類倉庫存放的是還未辦、或未辦結海關進口或出口手續的進出口貨物。換句話說,一般進入海關監管倉的貨物都是為了進口或出口的。最常見的海關監管倉是設在國際機場、國際碼頭以及陸路口岸附近的出口拼裝庫和進口拆裝庫。

2)國際空運進口時,貨物一從飛機上卸下來,就要先進入海關監管倉或其他海關監管場所(監管倉是監管場所的一種)等候清關。清關完畢,才可以提貨;提貨之后,貨物離開海關監管倉,意為著結束監管——貨物不再處于海關的監管(控制)之下。
3)國際空運出口時,貨物送入海關監管倉,表明貨物已經處于海關的監管(控制)之下。貨物只有處于海關的監管(控制)之后,海關才會接受你的申報。為什么海關要先“控制”貨物,然后才接受申報?先想想,提醒一點:如果貨物不在海關的監管(控制)之下就接受申報,海關哪知道你實際出口或進口的是什么東西?萬一你報的是這個,實際出的是那個,又或者你的貨物有問題海關要查驗,你就可以上演“調包”計——把有問題的貨藏起來,用沒問題的貨來糊弄海關查驗了呀。
所以,答案不言而喻:國際空運出口,肯定是先送貨進倉,然后報關。發貨人或其代理先把貨送到機場附近的指定倉庫(這些倉庫都是海關監管庫),然后出重、出單、報關、查驗、放行、配艙、裝機……

還是不明白?繼續看:
4)國際空運之所以要求貨物進入由海關監管倉之后才可以報關,這是因為:這些倉庫都由海關監管,意味著貨物一旦進入這些倉庫,就已經處于海關的監管(控制)之下,幾乎無法更換貨物(調包)。收到貨后,這些監管庫會向海關系統發送運抵信息——告訴海關我已經收到貨物了,貨物已入庫,也就是處于海關的監管(控制)之下。海關接收到運抵信息后,才可以報關。也就意味著,先是要求貨物處于海關的監管或控制之下,才可以報關。否則的話(如果提前報關),特別是哪些瞞報、逃報等有問題的貨,一旦查驗,就有可能調貨(把有問題的貨偷偷取出)。海關之所以要求先控制貨物,就是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但是貨物已經進入海關監管倉,就沒法調貨了。所以,先送貨入倉,后報關。
